第三百八十七章 欧洲种业并购计划 (第2/2页)
各大种业巨头也都是从一路并购中发展起来的。
留给天禾收购的选择并不多,只能让投行去一遍一遍的筛选。
在欧洲,天禾也建立了研发机构,只是没有销售渠道。
研发机构的负责人也是郭阳的老熟人:陈云鹏。
他研究生时期的同学。
当初他的第一桶金就是把去戴维斯分校留学的机会交换给了陈云鹏而来的。
研发机构的地点在德国北部汉诺威。
德国地形北低南高,北边和西边是平原,南部是山地。
但北部平原土壤有机质不够,积温也不够,所以主要以畜牧业和甜菜种植为主。
种植业是为畜牧业服务的,以牧草和青贮玉米为主。
在申请递交给欧委会后,郭阳就时隔多年后再次来到了汉诺威。
整个城市仿佛都没有什么变化,在汉诺威一个叫布格多夫的镇上,郭阳见到了陈云鹏。
“廋了不少,以后改名叫瘦虎吧。”
一上来,郭阳就率先调侃道,他怕陈云鹏不适应两人现在的身份转换。
陈云鹏嘴角抽了抽,想起来曾经同学们背地里给他取的绰号。
有点心塞。
但这代表郭阳还记着这份情谊,“这几年喜欢踢球,所以就瘦了下来。”
“挺好,在这边工作还习惯吗?”
“还行,就是工作上没做出成果,你这次来不会是要把我开了吧。”
“哈哈哈,你想多了,育种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我又不是不懂。”
“天禾就挺容易的。”
“呃……”
他在这边主要负责的是玉米和牧草的育种。
正常来说,培育一个品种的周期至少在5年以上,近几年可以说没有拿得出手的品种。
但天禾在国内却成果不断,这让陈云鹏有些挫败。
郭阳也没有接话,天禾容易那是有种子商店的支撑,另外,天禾科学院的研发投入一直很高。
“一起走走吧。”
在布格多夫,农田、牧场、森林相互交织,郭阳和陈云鹏在林荫下走了一会儿。
没有可用于销售的种子是天禾出海面临的最大问题。
即使更受重视的美利坚,也只有两个商业化品种,还是在天玉系基础上培育出的品种。
但大洲与大洲之间,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完全不一样。
在国内表现好的种子,出了国后,水土不服才是正常的事,需要一些针对性的技术措施。
天禾设想的一种模式:在国外种植区搞研发,在国内制种生产,再加工出口到国外。
这样实现了利益最大化,既赚到了国外市场的高额利润,又利用了国内制种成本低的优势。
现在看,难度有点太高,第一步研发都还没彻底跨过去。
即使是跨国巨头进入国内,也大多都是研发、生产、销售都放在国内。
先锋公司用了18年才培育出了一个先玉335。
正常的育种方法,想培育出一个超水平的种子,难度的确很大。
陈云鹏的心态倒保持得比较好,可能也和经历了那么多事有关。
人也变得很沉稳,这种状态是最容易出成果的。
聊到最后,郭阳才表露了目的,“欧洲市场还缺一个负责人,有兴趣没?”
“我吗?”
“对,今明两年有一些种业上的收购,需要信得过的人把关,我觉得你挺合适。”
“谢谢你这么看得起我。”
“呃……不感兴趣吗?”
“没这个意思,挺感兴趣,只是有点感慨,你说当时我不买你的留学名额,又会是什么模样?”
“你嘛~要么是大官儿,要么是官二代,每天胡作非为,胡吃海喝~”
“哈哈哈……我做生意不行吗?说不定比嘉禾还要庞大!”
郭阳鄙夷的看了他一眼,似乎在说‘你,不行。’
陈云鹏摇了摇头,说道:“现在没这个证明机会了,但也许可以在欧洲再造一个天禾种业。”
郭阳这才笑了,“不求比得上天禾,只要在各国都吃上一块肉,也足够养肥很多人了。”
在布格多夫呆了两天,给陈云鹏交待了一些种业收购的事宜,本该瞿阳来做这事,但他的主要精力在美洲。
欧洲种子市场很大,荷兰、法国、德国既是出口大国,也是进口大国,种子市场很活跃,其它国家也都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需要有一个人来操盘。
陈云鹏是郭阳思考之后最合适的人选之一,知根知底,他的大本营就在兰市,家里啥情况一清二楚。
其次有专业知识,有海外经历,又在欧洲沉淀了几年,先把舞台搭起来,看看效果,不行再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