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经世兴学 (第2/2页)
“先秦诸子百家,在朕的眼里皆为圣贤,是我炎黄子孙文化最为兴盛之时。朕无比向往那个时代,更是期盼我大周能再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而你,却视先秦诸子为奇淫巧技,这才是真正不尊圣贤之举。朕不想再听你咆哮朝堂,来人,将刘熙古即刻革职,令其还乡,永世不得踏入大周京都一步。”
柴宗训确实是生气了,刘熙古此人确实是名如其人,食古不化,完全没有其祖先的进取之心。念在刘熙古已经年老,柴宗训并没有过多地苛责于他。
刘熙古瞬间愣在了原地,但还不待他有所反应,龙骧卫就已将他带出了朝堂。
“朕今日在此申明,朕不会做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只要是有利于社稷的真才实学,朕都会将其列入科举范围之内,大周学子可尽情选择适合的方向报考。”
柴宗训此言一出,得到了不少官员的认同。另外一部分持反对意见的官员,在看到刘熙古的下场之后,皆统统选择了闭嘴。
大周国力日盛,方方面面的事务都亟待不同类型的人才梳理,柴宗训不可能只局限于儒学一途取仕。当下,柴宗训便将此事交由新成立的国学部负责,以期在不久的将来大周朝堂能够出现更多的经世之才。
几日后,大周将在科举考试中开设不同科目一事,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
自军制改革后,众多普通男子皆可通过从军一途,挣得个一官半职。如今,从文一途又多了如此多的选择,这对于大周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往后的科举将会分作儒学、数学、工学、医学、外学五科,考生可任选一科报名参加考试,每一科都会取三甲排名,作为内阁十二部、各省督抚的后备官员。
柴宗训之所以将大周以外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语言文化等单列一学,称作外学,相当于为外事部储备人才,就是为了大周往后的对外征战作准备。
工学则包含理工类的所有分支,按照大周目前的现状来划分,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百工技艺的所有内容。
内阁现作为辅佐柴宗训的部门,只有在大周出现无作为之君主时,才会充当第二决策中枢的角色。而柴宗训励精图治,内阁的作用便趋向于履行行政职责,匡扶社稷,避免君主行差踏错。
兴经世之学对于已身居高位的内阁首辅王溥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反而可以令家中子弟多一条出路。因此王溥没有像刘熙古那般在朝上直接谏言,反而还提醒几位内阁成员莫要当那只出头鸟。
而薛居正几人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改革对于他们而言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这意味着他们能够趁此机会,拉起一支支持自己的队伍,何乐而不为?
昭武十一年,柴宗训在改革官制的同时,将科举范围扩大至经世之学的五科,后世称为“经世五科”,从而掀起了一场经世治学之风,大周学子皆以现实需要为治学之依据,逐渐形成了一股反对唯书本、唯理论的学习风气,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再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兴盛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