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雷霆手段 (第1/2页)
王新的成绩不太理想。
这天清晨,他身穿两用衫,背着帆布书包,脚蹬上海最流行的765皮鞋,像以往一样来到上海图书馆的门口。
门口挤满了排队等图书馆开门的学生,他们手上捧着小册子,边排边读。
王新叹了口气。
曾几何时,他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每天天不亮就来这里排队,只等一开门抢个阅览室靠窗的位子。
可惜。
一篇毁了他的大学梦。
王新觉得很不公平,考试结束,他和人家一讨论,才发现语文卷纸上《褐变的荔枝》这篇有几个同学居然看过!
这让他心里很不舒服。
过去半年里,他每天四点起床来图书馆门口占位子,为了占到靠窗的座位,还没少和人吵架。
学习也很刻苦,从早上一学就学到半夜十一点才回家。
晚上他都睡不着!别问为啥睡不着,问就是白天睡的太久了。
几天前,成绩一公布,他居然落榜了!或者说是连正式高考的资格都没拿到。
一打听,同一个里弄住的同学居然都拿到了下一次考试的资格。
他每天起早贪黑的占座位,那小子每天连个位子都不占,就在家里看书。
凭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王新心态顿时失衡。
他做梦都想上大学。
这年头上大学也是真难,“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就拿过去的1980年这一届来说,报考总人数达到333万,大浪淘沙,最后只录取了28万多名大学生,是报考人数的8.4%。
大概算下来,也就是平均十一个考生里面,只有一个人能上大学。
王新是从朋友那得来江弦收信地址的,他听说他们都在给作者江弦写信,便把地址要了过来。
一开始也只是想写写心中的抑郁。
后来一不做二不休,心里忿忿不平,再加上觉得不会有人追究,就写了一封恐吓信给江弦寄了过去。
完事他还挺爽的。
一想到那作者看到他这信的反应,被吓得惶惶不安,王新觉得自己莫名的心情舒畅,连带着自己没考上的郁闷都缓解了许多。
在外面当了会街溜子,王新才去了他家所在的街道办事处。
“同志.”
街办的干部抬头看他一眼,“来找工作的待业青年?”
谁是待业青年?
王新在心里没好气的骂了一句,不过嘴上特别怂,咕哝着答应一声。
“嗯。”
“先登记一下,回头有合适的岗位我通知你。”
王新握着笔登记好,心里一阵憋屈。
他可是个考大学的好料子,居然成了待业青年。
今后的路究竟应该怎么来走?
回到家里,像往常一样喊了一句。
“妈,中午吃啥?”
他刚掀开门帘,便看见家里多了几个陌生人,身穿上白下蓝的“七二式”夏季警服。
再看向父母,这会儿脸上也是满脸惊惧。
“王新,你给人家乱写什么东西?”他爹呵斥一句。
“你就是王新?”其中一位同志朝他看了过来。
“我、我是.”王新咽了口唾沫,哆嗦点头。
“这信是你写的?”另一名五大三粗的同志,啪一下把信拍到他脸前面。
看着自己熟悉的字体,王新腿都有点软了。
他本能摇头,“不是,我这几天就没写过信。”
民警同志笑了笑,“你怎么知道这封信是这几天写的?”
“我、我猜的。”
几名同志一下子就围了上来。
“小兔崽子,我们都比对过字迹了,还说不是你写的。”
“不、不是.”
王新大脑一空,扭头撒丫子就跑。
只见一名民警轻笑一声,蹭一下就蹿了出去,脚往王新脚底下一绊,这货马上一踉跄,啪一下直挺挺的摔在地上。
其他同志的身形也很快。
体格最壮的那个直接骑他后背上,熟稔的给他胳膊别去屁股后面。
“还跑?我告诉你,跑了性质更加恶劣。”
王新惨叫一声,疼的呲牙,听到这么一句,再看着脸前的警察摆弄出一副锃亮的手铐。
他浑身一抖,直接就吓哭了。
是的,吓哭了,眼泪鼻涕一块儿往外流。
过来办案的同志都贼嫌弃。
“把你那鼻涕擤擤,瞧你这点出息,还给人家写恐吓信呢。”
王新母亲都过来劝了,“同志,同志,你们饶了我儿子吧,他知道错了。”
他爹也赶紧发烟,“是啊是啊,我们家王新知道错了。”
“知道错了?”
警察同志挡住递来的烟,轻笑一声,“他不是知道错了,他是知道怕了。”
王新父母哑口无声。
“同志,你们会怎么处理我儿子啊?”王新母亲着急的问。
民警并不看她,“调查清楚以后,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现在不方便和你透露。”
这会儿抓的松,但是罚的严。
这种事儿,放到后世就是拘留几天,放到这会儿多半能给直接判了。
这算是不错的了。
放几年以后,就这种寻衅滋事的大罪,够王新被枪毙个五分钟了。
自从《褐变的荔枝》登上高考试卷以来,除了读者来信,江弦还要应付各方面的采访。
这天来的是《中国教育报》的记者,这是国内唯一一份国家级的,面向全国教育界的日报。
还是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报名。
来的记者姓庄,江弦先回答了她几个比较套路的问题,然后“不经意”的提道:
“学生们的来信内容五花八门,许多学生把我当成了掌握人生奥妙的‘导师’,纷纷向我求教:‘人应该怎样生活?’真叫我哭笑不得。
还有好多学生说自己没考上大学,感到人生一片灰暗,想要我一一写信开导他们,只是信那么多,我怎么可能开导的过来。”
庄记者灵机一动,“江弦同志,不如您就在我们报上给学生们统一回应一番。”
见庄记者很会来事儿,江弦也不再多扯。
“前些天,我读了王卫国同志的《人生》,我将这篇推荐给这些同学。
这本讲了每一个年轻人的困境、期待与追求。
好多同学把上大学当做成功的目标和捷径。
但是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只有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才可能使自己的劳动有一定价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